在清远英德市横石塘镇龙华村梅子寨组,昔日的旧瓦房经过精心改造,已成为别具风情的民宿、咖啡餐厅和非遗工坊。游客们手捧咖啡配资平台股票开户,漫步于青山绿水之间,沉浸式体验着乡村的静谧与活力。这一转变,不仅折射出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更标志着资源盘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融合。
龙华村打造梅子寨“共富乡村”项目实景
龙华村的美丽蝶变,是英德市聚力推动资源要素盘活、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英德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紧扣“人、地、钱”三大关键要素,积极探索乡村运营新机制,推动产业持续壮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英德大地徐徐展开。
“头雁”领航,激发内生动力
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10万元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关键之年。英德作为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自然资源丰富,但也曾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部分农田撂荒、农房闲置,资源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面对这一现实,英德紧紧抓住“百千万工程”的战略机遇,突出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把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鼓励各村立足资源禀赋,盘活闲置资产,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90后”返乡大学生刘子科,2017年响应号召回到龙华村工作,逐渐成长为村里的“领头雁”。在他的带领下,龙华村积极探索乡村运营新模式,先后成立四家村集体企业,大力发展红茶、红薯、葡萄等特色农产品。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实现了从“空壳村”到“富裕村”的跨越。
在刘子科等“头雁”带动下,龙华村积极探索乡村运营
“我们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如今连闲置农房也充分利用起来,真正唤醒‘沉睡资源’,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刘子科表示,梅子寨“共富乡村”项目共整合改造36间旧瓦房,根据其区位和结构特点,差异化打造为民宿、咖啡厅、酒吧、手工作坊、研学基地等多元业态,形成“一房一特色”的微度假综合体,极大延伸了文旅产业链。同时,村党总支坚持“业态建设与人才培育”双轮驱动,积极吸纳本村青年参与运营,成功培养出财务、咖啡师、民宿管家等专业人才,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目前,英德通过开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成立强村富民公司、出台“四给”举措(给思想引导、给工作指导、给经济待遇、给发展空间)等多种机制,有效激活基层党组织“红色引擎”,走出了一条具有英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截至2025年上半年,英德285个行政村(涉农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其中收入超百万元的村达到10个,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多点开花、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闲置房变身“致富屋”
民宿产业与乡村颜值实现双提升
8月23日,位于横石塘镇工村社区的“八亩晴川”民宿迎来一批批游客。大家坐在原木风格的大堂中,悠闲品味着英德红茶,感受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独特氛围。
八亩晴川将闲置的原英德硫铁矿工人宿舍改造成民宿
“这里原是英德硫铁矿的工人宿舍,闲置多年,却承载着深厚的工业记忆。”“八亩晴川”民宿主理人王莹介绍,2023年,她与合伙人将其重新打造为特色民宿,在保留原有乡土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与服务体验,深受珠三角地区游客青睐。2024年,该民宿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营收达360万元,并获评英德“十佳旅游民宿”。
乡村民宿不仅是提供住宿的载体,更是连接自然与人文、乡村与城市的重要纽带。近年来,英德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盘活闲置宅基地和旧房屋,大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民宿产业迅速崛起,不断刷新乡村的“颜值”与“气质”。
走进英红镇水头村谢屋村,一座座别致温馨的民宿庭院掩映于绿树鲜花之中,与周围的田园景观相映成趣,勾勒出恬静优美的乡村图景。近年来,该村通过盘活闲置土地和农房,引进乡村能人李传展和谢思进,依托英德市禾业泓科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广东禾寨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集民宿、研学、农事体验与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谢屋村发展集乡村民宿、研学基地、农事体验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
英红镇禾寨生态园开展农耕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乡村运营“遍地开花”
唤醒沉睡资源,实现富民兴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盘活资源只是起点,要做活资源效益,关键要靠持续高效的乡村运营。为此,英德出台《英德市实施乡村运营推进兴村富民助力“百千万工程”工作实施方案(2023—2025)》,系统性构建“人才库、资源库、项目库”三库体系,通过整合资源、导入产业、联结利益,全面激活乡村经济,带动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截至2025年6月,英德已建立人才库3626人、资源库4092条、项目库2384个,通过“粤农交”平台成功流转交易农村集体产权357宗,成交金额达2.9亿元。
石灰铺镇友联村是2024年英德重点推荐的23个乡村运营村之一。该村以整村运营为思路,快速搭建资源对接平台,精准匹配资金、人才与土地需求。村党总支书记王齐才介绍,友联村通过出租废弃小学校舍用于企业办公,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000元;同时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建成600亩丝苗米和480亩马铃薯示范基地,“长期带动6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3500元,村集体年增收3万元。”
友联村打造的480亩马铃薯示范基地
连片桑芽绿满田野,山花烂漫游客纷至,村民忙碌中洋溢着喜悦之情……这是九龙镇河头村坚持探索乡村运营、推动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村积极搭建“三库”平台,成立村级农业公司,统一托管和流转土地、房屋等资源,成功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我们盘活了闲置乡村小学,引进由返乡青年成立的英德市恒德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政村企合作模式发展桑芽菜、楮香菜加工项目。”河头村党总支书记许德生介绍,该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万元,目前已整合土地300亩用于种植,创造就业岗位约100个,带动百余户农户参与种植。
从“闲置资源”到“富民资产”,英德正在不断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实现真正的富民兴村。展望未来,英德将继续聚焦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推动人才、资金、土地等关键要素向乡村集聚,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努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全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英德篇章。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许俊仟
【通讯员】英宣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周丽娜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配资平台股票开户
证配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